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神经反射异常(AD)是一种交感神经反应异常的状态,通常发生于胸6及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由交感神经系统对有害刺激的过度反应而产生。因该症状可产生致命并发症,如癫痫、呼吸暂停、心肌梗死,颅内高压和脑出血,故AD的诊治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复习文献,主要就AD的发病率、发病机制、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2.
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早期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临床发病情况、发病危险因素、治疗措施.方法 对543例急性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3例患者中242例(44.6%)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前三位并发症为:低钠血症(202例,37.2%)、泌尿系感染(150例,27.6%)、肺部感染(54例,9.9%).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低钠血症和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积极的早期预防和早期康复训练是预防急性脊柱脊髓损伤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脊髓损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脊髓损伤的特殊性,分析受伤原因及诊治要点。方法:调查分析于1992/2002在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外科完成。统计实验期间所收治的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脊髓损伤患者50例。颈椎损伤13例,胸椎损伤9例,胸腰椎损伤12例,腰椎损伤4例;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12例(颈髓3例,胸髓8例,不详1例);其中无脊髓损伤的颈椎损伤1例。在神经系统损伤的49例中,颈髓14例,胸髓20例,圆锥及(或)马尾神经14例,不详1例;完全性损伤23例,完全性损伤转变为不完全性损伤2例,不完全性损伤23例,不详1例。结果:50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纳入结果分析。脊髓完全性损伤的23例中,有改善的7例,无明显改善的16例;在不完全性损伤的23例中,有改善的14例,无明显改善的9例。在前路手术治疗中,颈椎7例,胸腰椎3例;后路手术中,颈椎3例,胸椎7例,胸腰椎9例,腰骶椎2例。在手术的31例中,神经功能有改善9例,无明显改善22例;在未手术19例中,神经功能有改善9例,无明显改善8例,不详2例。与汽车有关的交通肇事伤17例。受伤原因中因交通事故、坠落伤和运动损伤较其他原因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功能恢复上,完全性与不完全性损伤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与非手术对脊髓损伤恢复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儿童及青少年脊柱脊髓损伤受伤原因以交通事故、坠落伤和运动损伤为主,脊髓功能恢复也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重物撞击法制备成年SD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造模8周后脊髓损伤磁刺激组给予0.5Hz阈上强度经颅定位磁刺激,每天500个脉冲,共4周。另设脊髓损伤组及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不同时点行后肢F波检测,观察F与M波幅比值;免疫组化法观察5-羟色胺(5-HT)在脊髓损伤区头尾端的变化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8周F波幅增高,M波幅恒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M波幅比值明显升高(P〈0.01);磁刺激后,F/M波幅比值降低,与脊髓损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脊髓损伤8周时,损伤头、尾端5-HT密度明显降低(P〈0.01);磁刺激后,损伤头、尾端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降低慢性下胸段脊髓不全损伤大鼠脊髓兴奋性,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残存5-HT能下行传导束增加递质分泌,改善脊髓上位中枢对脊髓损伤尾端的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的影响。方法: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90只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置入刺激电极。实验组施加振荡电场干预,对照组只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而不给予干预。电场强度600μV/mm,振荡周期为每15min极性交替变换,供电方式为感应式供电,工作方式为大鼠清醒状态下持续刺激至实验结束。建模成功后2周、6周、12周进行BBB评分、运动诱发电位评价脊髓神经传导情况(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神经丝蛋白(NF200)、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再生情况、行轴突计数、胶质瘢痕形成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量,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2周时,BBB评分、MEP波幅差和轴突计数无差异(P>0.05),但右下肢MEP潜伏期差缩短(P<0.05)。6周和12周时,BBB评分、MEP潜伏期差和波幅差、轴突计数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夹角测定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12周时HE染色观察两组可见损伤部位脊髓空洞及瘢痕形成;NF染色实验组可见较多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GFAP染色发现两组间IOD值测定无显著差异。结论:振荡电场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脊髓传导功能改善和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电场作用时间需达6周以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振荡电场促进轴突再生、诱导其定向生长,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线性排列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脊髓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脊髓损伤的辅助检查手段除了影像学以外,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诱发电位因其准确率高、操作简便应用较多。目的:综述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在兔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输入“脊髓损伤,诱发电位,动物模型,Spinal cord injury,evoked potential,animal model”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最终纳入文章33篇进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详细阐述了体感诱发电位与运动诱发电位在动物实验中的操作方法、波形分析、应用价值、影响因素及诱发电位与动物预后功能评价。其中体感诱发电位是反应脊髓后索功能的很好指标,操作简便,对检测患者感觉功能的变化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运动诱发电位能为各种脊髓疾病提供敏感而精确的诊断,尤其在患者治疗和康复期间可作为重要的评估手段。而两者连用效果更精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L1爆裂骨折所致单纯脊髓圆锥损伤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18例L1爆裂骨折中并发单纯圆锥损伤的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鞍区感觉减退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率明显高于鞍区感觉消失患者(P<0.01);2周内和2周后手术对膀胱功能恢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鞍区感觉与膀胱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锐器伤患者中长期神经功能恢复特点,为临床康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200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脊髓锐器伤患者61例,其中男49例,女12例,受伤年龄28.9±11.7岁(8~53岁)。颈脊髓损伤15例,胸脊髓损伤39例,腰脊髓损伤7例,均进行了无差别的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平均随访时间8.6±5.4年(2~30年)。通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Cord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标准评估其伤后1个月内、2年以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照运动与感觉损伤完全性与否评估伤后1个月和2年以上的损伤程度分级(ASIA impairment scale,AIS),统计各分级患者例数;并且评估伤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以上的运动评分(ASIA motor score,AMS)、轻触觉(light touch,LT)、针刺觉(pin prick,PP),比较其与前一次随访数据的差异。同时收集患者随访期内脊髓MRI资料,观察其是否出现脊髓空洞。结果:各损伤程度AIS分级内脊髓锐器伤患者例数为,伤后1个月内A级21例、B级16例、C级7例、D级17例,受伤2年后A级16例、B级9例、C级11例、D级24例、E级1例。伤后1个月AMS、LT、PP评分分别为57.6±22.5、69.9±25.2、68.0±25.3;3个月AMS、LT、PP分数分别为60.8±23.1,71.5±25.3,70.0±25.1;6个月AMS、LT、PP分数分别为68.3±23.2、74.9±24.9、72.9±24.7;1年AMS、LT、PP分数分别为69.6±23.2、75.3±25.1、73.2±24.8;2年后分数AMS、LT、PP分别为67.9±23.4、73.7±26.1、71.7±26.2。患者受伤2年后与伤后1个月内AIS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伤后前6个月AMS、LT、PP改变有统计学差异(P0.05),1年后与6个月时ASI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年后与1年时ASI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到完整MRI资料19例,其中6例出现脊髓空洞,脊髓空洞发生率为31.58%(6/19)。发现脊髓空洞的时间为2个月~10年。本组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脊髓锐器伤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多发生在伤后半年内,随时间延长神经功能各项指标改善趋于停滞,部分患者出现脊髓空洞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0例不完全性T10~T12脊髓损伤患者,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均为C级,病程3~4个月,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理疗和梯度气压助动等),训练组比对照组仅增加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1个项目。治疗时间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SIA运动评分、ASIA感觉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周后,训练组ASIA运动评分、WISCIⅡ、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FIM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评价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组ASIA运动评分、WISCI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SIA感觉评分、FIM评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同步踏车训练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下腰椎(L3~L5)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6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18~63岁,平均32.7岁。入院时1例无神经损伤,4例根性损伤,1例圆锥损伤,8例马尾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1例、C级3例、D级2例)。L3骨折7例,L45例,L52例,矢状位Cobb角-20°~12°,平均为-4.1°。8例患者合并多发骨折(其他部位稳定脊柱骨折4例,骨盆骨折1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3例,跟骨骨折2例,肋骨骨折2例)。1例L3爆裂骨折马尾神经C级损伤患者行侧前方入路L3椎体切除、椎间自体髂骨植骨、Kaneda内固定术,其余13例患者均行后路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横突间(12例)或椎体间(1例)植骨融合术。末次随访时进行神经功能、影像学及步行能力评价。结果:手术时间3.5~7h,平均5h。术中出血量600~2200ml,平均1258ml。术后无神经损伤加重。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2周时Cobb角为-27°~7°,平均-12.4°,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例(28.6%)患者行再手术治疗,其中2例因腰背痛于术后2年时取出内固定,术后腰背痛部分缓解;1例初次前路手术后下肢痛明显,半年后再次行后路椎管探查,术后下肢痛部分改善;1例因初次后路手术后骨折复位欠佳,肛周麻、痛,3个月后再次行后路探查、神经根粘连松解,术后症状部分缓解。随访24~42个月,平均34.1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性损伤者肌力均恢复1~2级;圆锥损伤者可实现大小便自控;马尾神经损伤者5例出现1~2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恢复,3例无变化。末次随访时Cobb角有平均1.7°前凸角度丢失,但与术后2周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年13例患者实现骨性融合;1例可疑假关节形成,因无腰背部疼痛未处理。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在借助/不借助支具的情况下均具有社区内行走功能。结论:下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治疗以后路手术为主,手术治疗虽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但术后腰背部疼痛和下肢及肛周疼痛有可能导致较高的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